親子生態遊 船灣聯村田園漫步


親子生態遊 船灣聯村田園漫步
2010年1月4日

中國傳統社會一脈相傳的新界鄉郊,擁有濃厚華人生態環境及文化背景,是旅行者探索及漫步好去處。特別是春節將臨,到鄉郊走走,感受傳統習俗氣氛,也許令閣下從村童歡顏、村民熱誠中得到反思,淡化都城商情。
十一村 傳統社約建制

新界數百條鄉村,許多區域塊有聯村組織,亦即昔日鄉村社約建制。如大埔七約、林村鄉約、沙頭角慶春約、大埔船灣聯村(十一村)等等。其聯村約最重要者為凝聚村誼團結,集中財力、物力、人力,更好為家園、村民謀幸福,禦外侮。

昔日農業社會,小村落、細部落常因勢弱而受大族團欺侮,在生活及農務上遭受不平等對待,因而想起團結就是力量,聯合附近村落及同姓鄉村成聯盟,這情況自有人類社會便產生。數百年風風雨雨,生態環境變遷、人事制度的產生,如何和諧地生活下去,確實為鄉紳、地方領袖不斷帶來衝擊與磨練,加上有開明地方政府配合,那麼庶民百姓才能過幸福生活,美麗人生。

沙欄村 盡賞郊野景色

頭村後緊接是圍村,李姓為廣東李火德公後裔,村民由歸善縣白芒花搬來,其落擔祖汝寧公葬村後沙螺洞風水地,每年秋祭均往拜祭。圍村口左入為最近重建落成的三宮廟(本版09年12月19日有《船灣海畔客家風情》專文報道),可順訪之,再由廟前廣場北行轉入鄉村小徑,樹林後即蝦地村,盧姓村民由淡水遷入,建有小宗祠。村前昔日海灣闢為咸田,以農耕活計,後有詹氏入遷,兩姓和睦相處。

由蝦地村依石屎小村徑復南出黃魚灘,張姓住民由粵北伍華遷來,於日軍侵華時曾奮起抵抗,因而遭到殘酷報復。十名村民北上前,有三人壯烈沙場,那是1943年的往事。三宮廟目前管理員亦為黃魚灘村張大叔,熱情好客是管理員首備條件。筆者多次造訪,張大叔滔滔不絕談古說今,受益良多。還有附近蔡叔,竟駕車為筆者探訪各村,鄉情特濃。

黃魚灘村南出步踏汀角路,對面即為船灣詹屋、李屋、陳屋、鄧屋等,當然尚有以李、嚴姓居民為主的沙欄村。沙欄村前內灣波平如鏡,有小艇出租,為遊客平添樂趣。灣頭大榕樹歷盡滄桑,據聞昔日老渡頭、船灣海各村及今淡水湖一帶村民,早歲乘小艇到沙欄小墟集趁墟,可想其地位重要。

沙欄村前石屎小徑傍海南出,片刻接上三門仔路,稍前行即到大小巴總站(車出大埔墟),遊人亦可在三門仔酒家或漁村小食店進餐,豐儉由人。有關三門仔馬屎洲遊程,可參考本版09年12月5日刊登之《連島沙洲綑邊遊》專文。

黃魚灘 濃厚文化背景

今回遊程由汀角路頭角起步,大埔墟港鐵站鄰巴士總站有大小巴途經。村口商店成為內地鄉鎮般景況,在商店中購點小食,順便與老闆閒聊幾句,那是你遊程第一步,也許可從商店老闆口中探聽到許多附近鄉村訊息,平添旅程樂趣。因而我們習慣向行友推薦,村中商店恍如外交部,當然這也要看閣下心態,可以寬容一點,即使有帶食物,也不妨到商店花點消費,照我幾十年領隊經驗觀察,許多遊人或行友根本捨不得這一分幾毫。也罷,他們根本不明白有捨才有收這道理。

沿洞梓路漫步,路右為頭角村,也可由商店側入村道,沿途見到多為新建三層高、被政府規定的所謂丁屋。備受爭議丁屋政策確為原居民帶來困擾,有些村民稱:「個別情況等到老死也未能興建丁屋。」亦有丁權售予發展商者,因而村中引入更多外來人士,引起鄉情波動。然而,人生世上要融入群生自然產生摩擦,惟有向教育方面手,因而環境對人影響最重要,這跟地方領導質素亦有關連。

頭角村由陳、李、曾及宋氏為主,村臨海濱,海產中有大量珊瑚,可提煉成石灰以供建築、藥用等。村民傳統信仰拜伯公,因而村頭、井頭、村尾均有伯公神位。

遊船灣聯村資料及路圖

交通

去程/回程:大埔墟港鐵站乘75K巴士或20號小巴,途經頭角下車。

注意事項:全程漫步賞生態約三小時,三門仔有食肆。

文、圖:陳溢晃

資深旅行家,行山遠足經驗逾四十年,遊遍本地大山小徑,一直致力推廣旅行活動,現為《旅行家》總編輯及旅行隊總領隊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※頭角古村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※黃魚灘張氏宗祠